学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学问兴则国运兴,学问强则民族强。学问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支撑。习大大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如何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阐释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大家不断推进学问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学问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问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表征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大国而言,具有更高的要求。学问大国可以表现在发展规模和体量上,而学问强国必须表现在发展质量和程度上。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要求提升学问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增强学问自信。学问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增强学问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学问、革命学问、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而成的革命学问和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的基本组成部分。增强学问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内在需要,有了坚定的学问自信,才有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信心、决心和动力;增强学问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需要,坚定的学问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心理基础、力量源泉。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重要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挑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为此,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凝聚各方面力量,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时代学问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正确方向,大家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引导思想。习大大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凸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学问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学问提供支撑、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的展现需要学问阐释和表达,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价值取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学问需求;百家争鸣,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促进科学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揭示了艺术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是民主原则在艺术、科学发展中的具体运用。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具有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激发全民族学问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多样化的学问产品,适应人民多样化的学问需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学问发展具有继承性,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之根,也是“中国特色”之源。依据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学问传承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相结合,既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生机与活力。
坚持正确的学问发展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方向。面向现代化意味着学问发展要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通过学问发展全面推动国家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学问底蕴和学问支撑;面向世界意味着学问发展要有国际眼光,善于借鉴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顺应世界学问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广泛开展学问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让中国学问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学问;面向未来意味着学问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学问发展引领时代发展、人类文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学问,既是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的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方向,它表明学问内容、学问形式、学问风格具有民族特点,通过学问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指出学问要正确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通过学问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强调学问要适应大众的学问程度和学问水平,适应大众的学问接受能力和学问欣赏能力,满足大众的学问消费需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学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的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方向。
三
新时代我国学问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学问的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学问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道路上,激发全民族学问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落实好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生存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包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才能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提出标识性概念,对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进行学术性阐释,牢牢掌握讲述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智慧的话语权,是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支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求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也是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重要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提供了基本坐标,无论何种学问形态,都要着力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全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才能推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程度表征国家现代化程度,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重要任务。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和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文明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的时候,它的价值引领作用才能展现出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发展繁荣学问事业和学问产业。发展学问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学问需求、保障人民学问权益的基本途径。在全面繁荣发展学问的基础上,要健全公共学问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学问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学问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公共学问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公共学问服务差距。衡量学问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学问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学问产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深化学问体制改革,完善学问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学问产品供给。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实行国家学问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学问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学问产业,提高学问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学问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发展学问产业的必然选择。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传播是学问的本能,学问交流是促进学问发展的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弘扬革命学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的过程,也是吸纳外来学问精华、推动中华学问走出去的过程。新时代要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学问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基础。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学问精神传播出去,把继承优秀传统学问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学问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展示中华学问独特魅力,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诉求,又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的力量。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推进,必将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的繁荣发展。
(编辑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